搜索

众安康集团版权所有@众安康后勤集团有限公司  /  粤ICP备14004217号  /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深二分

>
>
>
《浙江日报》头版:做光明的守护者 ——聚焦温医大眼视光学科40年勇攀学术高峰

《浙江日报》头版:做光明的守护者 ——聚焦温医大眼视光学科40年勇攀学术高峰

浏览量
【摘要】:
《浙江日报》头版:做光明的守护者——聚焦温医大眼视光学科40年勇攀学术高峰原创:做光明守护者的温州医科大学一条光影长廊,右边是近200年来世界眼科发展的座座里程碑;左边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眼视光学科“温州模式”走过的难忘历程。在前不久结束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周年院庆上,院史馆内装点一新的时光长廊,怀旧的物件照片、科研资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

《浙江日报》头版:做光明的守护者

——聚焦温医大眼视光学科40年勇攀学术高峰

 
原创: 做光明守护者的 温州医科大学
 
 
 
 
一条光影长廊,右边是近200年来世界眼科发展的座座里程碑;左边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眼视光学科“温州模式”走过的难忘历程。
在前不久结束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周年院庆上,院史馆内装点一新的时光长廊,怀旧的物件照片、科研资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回顾着学科发展之路感慨万千;也有跨洋而来的国际友人,感受着迈向世界的中国脚步。
 
温州的眼视光学科为什么受人瞩目?改革开放40年来,一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促成了一件在世界上并无先例的事——
 
一种精神 催生眼视光学
 
1978年10月,一个仅有一间办公室、两张办公桌和两个书柜的“眼科光学研究室”在原温州医学院成立,5名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有志青年成为这里的首批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眼科学家缪天荣。
 
1978年缪天荣教授和第一批研究生在一起
 
那时的温州,还没有专门的眼科医院,学科建设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从零起步。由于经费匮乏,研究室成立之初并没有像样的仪器设备,师生们不断钻研书本知识,自主研制了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计、角膜曲率计、摄影验光仪、婴幼儿验光仪、眼底镜等学科“常规武器”。1980年,研究室更是在国内较早开始了视网膜对比敏感度仪的研制。
 
早期的眼视光学研究室
 
第一代研究生王光霁于1983年留美归国,是现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的师兄和老师,两人经常一起做课题,有时大量普查资料,还相约外出采集,晚上回实验室分析研究。离开研究室时,往往已是夜深人静,静悄悄的校园内,常常闪过两个“翻墙而出”的年轻身影。
1986年,王光霁和瞿佳赴深圳参加一场学术会议。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旅途中,两位年轻学者反复讨论着一个世界性的学术问题——在美国,诞生了百年之久的眼科和视光学科,为何始终独立发展、没有交集,甚至处于无序争斗中?
眼为器、视为本、光为用。虽然国际上并无先例,但是一旦两种学科巧妙融合,将同时实现维护、治疗、康复视觉等功能。
“美国人做不了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学科?”……
这次热烈的讨论持续了数天。当时,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已经吹遍广东,看着面貌一新的深圳特区,两位心潮澎湃的青年萌生了“做中国自己的眼视光学科”的想法。
回到温州后,王光霁和瞿佳就通过学校向省教育厅提交了设立眼视光学科的申报,1988年学科获批
“我们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瞿佳回忆道,眼视光学的设立一度受到质疑,直到1997年,他应世界视光学会的请求,首次向世界诠释了视光学的中文定义。2012年,眼视光医学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如今,在温医大眼视光学科的推动和促进下,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相继借鉴温医大眼视光模式成立了眼视光本科专业或学科。
 
医教融合 迈向学术高峰
 
上世纪90年代,一本国际视光学专业学术杂志曾刊登了一幅中国地图,图上仅标注了3座城市:北京、上海、温州。温州以何与北京、上海并列?在那本杂志上,温医大眼视光学科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这个领域的“中国温州模式”。
在温州医科大学内,伴随一座座医学和教学科研的建筑拔地而起,师生们也向学术高峰发起冲击。1988年,温州医学院创办眼视光学系,同一时期,学校附近辟出一间两三个门面的视光门诊部,就是在这里,眼视光学系的老师带着勤奋的学生们,开始了临床带教与实践。
 
1996年,应世界视光学会要求,由我院制定视光学中文定义和规范译文
 
1998年10月19日,眼视光医院开诊员工合影
 
2002年,吕帆教授成为我国首位中美联合培养的眼视光学博士
 
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临床实践的需求,于是,门诊部不断扩大,直到1998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落成,这家集眼病诊疗和视觉功能矫治于一体的眼科医院,填补了省内没有眼科专科医院的空白。
 
现在的附属眼视光医院大楼
 
作为眼视光高等教育的创新者,温医大眼视光学院一直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首创眼视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眼视光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至今,温医大已培养了4000余名眼视光人才,占全国眼科医师的近十分之一,他们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成为国内眼视光学医疗、教育、专业技术、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40年来,温医大眼视光学专注科学研究。结合眼科学与视光学优势,聚焦解决视觉遗传和发育、视觉功能和视光学、主要眼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三大方向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医院也因此先后获批建设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
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隆重举办。会议前期,博鳌超级医院启用,温医大眼视光医院以博鳌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为主体成为全国眼科唯一入驻超级医院的眼科机构
 
 
 
 
搭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温医大眼视光充分发挥国际化作用,启动境外教育合作项目,足迹遍布美国、英国、瑞典、波兰、澳大利亚等,学校留学生人数位列全省第一。
 
一份初心 走向光明之路
 
今天,逐步走向世界的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内,还珍藏着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在这张版图上,记录着过去10年内,一支公益团队走过的千山万水。
2009年12月,由温医大眼视光团队负责实施的防盲治盲公益项目“明眸工程”在贵州毕节启动。至今,“川藏青高原光明行”已进行到第7个年头。10年,温医大眼视光人在全国行走了200万公里,足迹遍布17个省市,为100余万人开展了免费眼部筛查,为2.3万人进行了免费眼科手术——
2010年6月,“明眸工程”走进青海。年仅13岁就患有严重先天性白内障的藏族少年昂达娃几近失明,接受了温州医生的复明手术后,昂达娃的左眼重见光明。
今年7月,贵州安顺的张亚梅、刘会蝶赶来温州,向为他们做复明手术的医生、资助医疗费用的企业负责人以及义工等爱心人士道一声感谢。
 
 
“每一位患者复明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温州医生’。”“明眸工程”的参与者、温医大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徐栩深受感动。
责任与担当,也促使温医大眼视光团队成为视觉健康的“守卫使者”。目前,医院正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解决眼科医生分布和医疗水平不均衡所导致的看病难问题。
“你好,请分析下患者眼科疾病情况。”屏幕这头,是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门诊室;屏幕那头,2000公里外的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患者正在接受治疗。现在,这样的远程门诊,每周都会在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开展。科学技术“顶天”,医疗服务要“立地”。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涂昌告诉记者。
正是这样一份回馈社会的初心,让温医大眼视光学科的光明之路越走越宽。如今,一张眼视光优质医疗服务网覆盖全国——为了防控青少年近视,2012年起,温医大眼视光医院牵头开展“校园视觉关爱”项目,已累计为110所学校的6万名学生提供视力普查,免费配镜超过2500副。2017年,医院门诊量近80万人次,开展手术5.5万例。目前,全国各地已开出成千上万家眼视光医院、门诊部。2018年,医院携手全国1500余家医疗机构成立“全国眼视光专科联盟”,各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眼科健康服务。
“未来,医院将继续紧跟国际前沿医疗步伐,建设一流的眼视光学科中心,努力为人民提供集眼病预防、诊疗、康复和眼保健于一体的优质医疗。”温医大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说。

新闻资讯